第五百四十一章 仇雠-《开局诛十族,朱棣求我当国师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税卒那边早已经收集到了一些线索,李县令又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小本本,把详细记录的张信罪证一并交付给姜星火,这里面记载的,显然比税卒们探查到的情况,要详实的多。

    姜星火靠在椅子上,看着上面的一条条、一件件,不由地感叹,有时候真就是时来天地皆同力,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形成大势后,很多事情,就顺利的多了,甚至有人把需要的东西主动给伱送上门来。

    “只是如果国师要把这些提供给都察院的话,还请抹去在下的名字。”

    李景隆听着,眉毛皱起,这人他不喜欢,太油滑,想得好处又不想自己出头。

    不过转念想想,或许这才是底层文官最正常的反应。

    毕竟对于他们来说,或许张信不能把他们怎么样,但被人记恨,总归是不好的。

    而御史有“风闻奏事”的权力,所以在已经有不少人证物证的情况下,这位张县令,不一定是要出头的。

    姜星火的反应则淡定得多。

    沉吟片刻后,姜星火终于点头同意了李县令的提议。

    李县令见姜星火答应,立刻站起身来,对姜星火作揖感谢:“多谢国师大人体谅。”

    “李县令客气了。”姜星火微笑道。

    两人相互寒暄了几句之后,就转回到正题上来。

    李县令接着道:“这次清丈田亩,已经把我们县城的大部分田地都清丈清楚了,夏税上,能上缴的收成,也全都上缴给了朝廷但是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什么?”

    这老东西忒磨叽,姜星火虽然很想敲他,但还是保持了耐心。

    李县令大约也发现自己的问题了,连忙放下抚须的手,加快语速说道:“有些地方上的士绅大户,还是有各种‘投靠’的情形出现,而且竭力隐瞒,光靠胥吏和差役,恐怕是有些阻碍的,不好查清楚。”

    “你是说这些人跟士绅有勾结,纵使怕自己被砍脑袋,会秉公清丈,但清丈以外的这些投靠问题就不好解决,是这个意思吧?”

    现在清田工作,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。

    第一部分,勒令勋贵及士绅豪强退还非法侵占的田产。

    第二部分,清丈田亩,重新登记鱼鳞册。

    第三部分,辨别士绅通过各种方式进行“投靠”的问题。

    胥吏和差役会掉脑袋,主要是在第二部分上,没有秉公办差,而是用“缩弓”等方法,在丈量土地上,故意帮助有利益往来的士绅,多获得土地。

    要知道,他们只需要稍稍动些手脚,积少成多了,那可就是好多额外的土地出来了。

    而现在,由于砍脑袋的直观震慑,敢顶风作案,在丈量土地上动手脚的胥吏和差役,基本上是没有了。

    毕竟,再多的钱帛,也换不回来自己的脑袋啊!

    第一部分,则跟胥吏差役没啥关系。

    而第三部分,胥吏差役则存在着不作为的表现,这也就是李县令反映的情况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这些通过各种方式挂到别人名下的士绅土地,一些胥吏和差役是知道具体情况的,他们很清楚,这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自耕农,其实土地都是被士绅地主所实际控制的,他们在官府的双册上是自耕农,可过的就是佃农的生活。

    但是这些胥吏和差役选择闭嘴,不说话。

    国朝有法度,他们有人情。

    你能把这些不作为的胥吏和差役怎么办呢?

    砍头吗?显然不能。

    因为在清丈田亩过程中这些人玩“缩弓”的把戏,是能被直接发现拆穿的,是有切实证据的。

    但是这些隐瞒不报的情况,人家完全可以说自己确实不知道、不知情。

    这种无法证伪的事情,如果大开杀戒,既不符合法度,也不符合基本的情理。

    他说不知道,既有可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也有可能是真的不知道。

    姜星火不可能因为这些差役胥吏不主动举报地主士绅的种种“投靠”行为就把人都砍了,人家在地方上混,确实不太可能为了朝廷的事情,把地头蛇都得罪死。

    这些胥吏差役不敢偷奸耍滑老老实实清丈田亩就已经不错了,指望这些人在“投靠”问题上得罪人,不现实。

    那么怎么解决地主士绅的“投靠”问题呢?

    通过“双册”来核定的话,效果不太好,因为这些人玩飞洒、诡寄、花分、挂虚的把戏,又不是一年两年了,做戏做全套,肯定在官府的册面上都伪造好了。

    而农人举报,很多人又确实没这胆子。

    因为举报完,在朝廷的主持下,士绅可能确实把土地还给你了,但问题是以后怎么办呢?

    朝廷的军队和清田的官员,不可能永远都住在这里,总有走的时候。

    等这些人走了,那士绅的打击报复,一介小民,如何承受得住?

    都不需要上升到什么人身威胁的地步,只需要让你在乡间被孤立,孩子不能上私塾,就已经足够让一个家庭崩溃了。

    这还是讲点脸面的,若是遇到不讲脸面的,就是把你全家都趁夜做了,又能如何呢?

    在大明现行的制度下,底层案件主要是宗族自行裁决,可能没人会报官,就算报了,现在又没有现代社会的监控设备,查不到人证物证,也只能成为悬案。

    所以,农人举报是要考虑后果的,很多人没这胆子。

    姜星火看向李景隆,李景隆给了他一个默契的眼神。

    小人畏威而不畏德,没办法,看来还是得上强度。

    “投靠的问题,我们自有解决办法。”

    很快,李县令就知道国师的“解决办法”是什么了。

    简单、干脆、有效。

    一共就两点。

    一,士绅不主动向官府自首,一旦被官府查出来有“投靠”问题,轻则全家充军流放,重则直系斩首。

    二,胥吏和差役主动检举,视为立功表现,轻则赏赐金银田亩,重则调入大明行政学校进修,毕业后分配为官。

    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”

    黑暗森林就此形成了,在这座森林里,以往高高在上的士绅成了猎物,而卑贱的胥吏,反而瞪着通红的眼睛,盯着想要从士绅身上扒层皮下来。

    不用说,什么金银田亩,朝廷是不会出的,都是从士绅家里抄出来的,羊毛出在羊身上。

    但这种合法薅羊毛的机会,很多人一辈子都碰不到一次。

    在大明打家劫舍有风险,很容易沦为明军的军功,但这种抄家获益却毫无风险,只需要出卖自己已知的不算秘密的秘密就可以了。

    充军流放的士绅,又有什么报复能力可言呢?农人确实怕士绅报复,但作为城池里生活的胥吏差役,本身也不是像乡间农人那般好拿捏的,都有各自的势力庇护。

    姜星火简简单单一招“猜疑链”,就让胥吏差役和士绅地主这两对原本亲密无间的群体,不仅产生了巨大的裂痕,而且互相视若仇雠起来。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常熟府乡下的陈家,内堂宽敞明亮,地面铺设了厚厚的地砖,里面摆着不少的家具,都是木器,看起来就不便宜。

    内堂外,有两名身材魁梧的壮汉,守卫在门边。

    见一位员外打扮的男人走了进来,他们立刻行礼。
    第(2/3)页